LOGO

雅安市应急管理局

政务微信
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三位一体”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的问题思考

来源:
发布日期:
浏览:
打印

    摘 要:安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文章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以及这三个层面互动的角度展开对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安全文化;模式;思考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具有文化的一般特性与功能。简单地说,安全文化就是人们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为了身心安全与健康,实现安乐、健康、舒适、长寿、幸福、完整的生产、生活、生存与发展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社会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那么,如何才能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创新?笔者认为,关键的是应当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从实践上来看,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实践主体的选择与构造。在实践中,活动主体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政治的国家,也可以是组织化的社会,还可以是独立的个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是采取国家与政府的单一化模式,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责任与风险巨大,而且实际收效也微乎其微。因此,笔者主张,应当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以及这三个层面互动的角度展开对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思考。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国家模式

    以国家意志和政府力量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是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导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国家是社会的最高组织,是组织人们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形式与重要载体,是现代人社会生活与全面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根本保障。在现代社会,国家建设安全文化,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通过国家立法、监察、执行与综合监管的手段实现安全文化硬件的组织、建设与运行;一种是通过国家意识形态实现安全文化软件的传播、渗透与消化。即,以国家意志授权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权,以国家力量保证权力的有效行使,以大众媒介实现安全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宣传与吸收。安全文化建设的国家模式涉及范围和领域广泛,影响深远。但是这种通过意识形态的强制与渗透的方式建设安全文化能否真正取得实效,不仅取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协调性,取决于国家对社会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文化管理职能实施的价值性与有效性,而且安全文化建设的国家模式,还必须通过人们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模式

    人在文化世界中存在与发展,文化构成为人的社会进化方式。现实社会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是一个有机团结的共同体。每个人的生存、生产与发展都被紧紧吸附于社会文化的肌体之上,并在各种专业化、非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中展开与运作。社会单元构成为现代人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以社会模式建设安全文化,既是人们社会性需要勃兴的基本体现,又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组合后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模式,就是以社会力量——单元社会组织——为主体展开安全物质文化的生产、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安全精神文化与安全价值文化的传播为一体的安全生命观、安全制度观、安全价值观、安全道德观、安全风俗观、安全行为观和安全科技能力的构建过程。以单元社会组织构筑安全文化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街道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部队安全文化甚至是家庭安全文化、教室安全文化、宿舍安全文化、办公室安全文化等等,实现人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的改善,推进制度建设与制度安排的科学化、人性化与合理化,塑造并培育良性的社会生产环境、人际交往空间,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通由这一路径,既可以弥补国家模式建设安全文化的不足,又可以直接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组织内外部环境的持续改良、变革与发展,以此推动社会大环境的整体改观。应该承认,不同社会组织单元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和实际条件的限制,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会各具特色。但就以安全文化建设推进民生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而言,社会组织构建安全文化确有价值追求方面的一致性。这就是说,在组织环境的优化过程中,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制度与人的精神层面,只有真正体现出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或者说只有真正体现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人性化要求的安全文化环境的建构,才能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社会组织开放与生成的特性直接决定着社会模式建设安全文化的联动性,即必须与其他社会组织联合起来,与国家模式充分互动起来,才能更为有力地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个体模式

    以个体模式建设安全文化是指个体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对安全文化的认知、理解、实践与应用。个体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产与社会交往活动中会基于自身与他者的现实需要有选择地生产并占有一定的安全文化成果,并给予一定程度地调适与改造。唯物史观认为,需要是促使个人展开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个体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安全文化?怎样选择安全文化?是占有这样的安全文化还是占有那样的安全文化?这不是他们臆想的结果,而是个人基于人的需要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需要的生成与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新的充实,是一种切合主体目的性的活动,并会随着个人具体生产与交往活动的发展而丰富与发展。也就是说,个体虽然承受着既定文化世界的形塑与规范,但是,对于具体文化环境的选择、感悟与超越,个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在既定安全价值观指导下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在社会生产与社会交往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个人从生命安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论出发,选择并占有一定的安全文化环境,就是个人对自我与他者安全文化的建构模式。

    不应否认的是,在具体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个体对有利于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安全文化环境的选择与占有,存在一定的个性和局限性,可能也会影响到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程度。在此,安全文化建设的个体模式,应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国家模式、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组织模式紧密互动与融合,并在三者相融共生的和谐氛围中共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以整体环境的安全与舒适,有力推进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谐生活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国家、社会与个体模式的交互作用及其价值实现

    诚如前述,安全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始终以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舒适为基本要义。无论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国家模式,还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模式与个体模式,都要服从并服务于人的本真生命的完整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根本在于民生的幸福与安康,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旨向根本在于“三位一体”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的顺利推进。

    人的存在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一方面,人都是生活于文化之中的,文化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会无形地渗透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运行过程中去,影响并左右着人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及言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其所进行的一切文化创造性活动作为既定的习俗、语言与信仰又会历史地积淀下来,为人的主体建构活动提供背景知识和秩序架构。如此一来,人的存在与发展只能从支撑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属性中获得理解。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存在既是社会的存在,又是个体的存在。因此,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安全文化构建模式也应该是一种“合力”的存在。这就需要以国家意志和社会资源的组织化运作及其个人的主体活动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着力推进社会的每一个系统、每个系统的一切层面进行安全文化硬件的搭建与管理,安全文化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训,安全文化理念的教育与渗透。始终坚持“以人的安全为本”,大力弘扬“你安全,我才能安全”的安全文化精神,牢固树立“生命至上、民生为重、安全优先”的责任意识,多管齐下,协力推进,有力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无障碍浏览 | 站点地图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2024 yjglj.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22593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930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14
联系电话: 0835-2223829
主办单位:雅安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