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雅安市应急管理局

政务微信
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雅震函〔2010〕21号雅安市防震减灾局关于征求《雅安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日期:
浏览:
打印

各县区防震减灾局,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求,我们从三月份开始启动了对《雅安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了“征求意见稿”,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讨论、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务于9月30日17时前反馈我局。

  我们也通过“雅安防震减灾网”,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请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网址:http://www.yafzjz.gov.cn/)

  请省地震局提出指导意见。

  意见反馈:党政网公文交换或邮箱:lzh6310@163.com

  联系人:刘志航,联系电话:2236664,传真:2243107。

 

                         二○一○年九月十九日

 

主题词:防震减灾 “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 通知

抄送:省地震局。

雅安市防震减灾局办公室      2010年9月19日印发

 

雅安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1―2015年,我市防震减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制定并实施好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有效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并纳入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雅安市防灾减灾总体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和工作基础

  “十一五”我市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思想和“补欠账、打基础,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以防震减灾基础建设为抓手,认真组织实施《雅安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初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得到提高,经受了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和“6.18”石棉4.4级地震考验。

  (一)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得到提高

  建立了与全省地震台网资源实时共享的“雅安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和“瀑布沟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汉源监测台网中心”;新建了25个地震强震动数字化观测台,新增、改造提升了一批地震测震和监测台站;建立了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地震分析会商和对策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三网三员”群测群防体系;结束了我市境内不能定位地震的历史,实现了南部2.0级、北部2.5级的地震监测能力和有感以上触发地震10分钟左右速报能力。

  (二)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高

  建立了“雅安市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支队”,修订完善了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制度,依法开展了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工作;切实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认真落实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一般工民建抗震设防,依法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农村民居开始实行抗震措施;组织实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编辑印发了《雅安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等一批地方特色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书籍和资料,开通了“雅安防震减灾网”,建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1所、示范社区7个,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了中小学科普安全教育、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文明社区建设、“三下乡”活动内容,积极利用“六进”、“5.12”、“7.28”、“12.4”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三)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高

  建立了以市、县区政府地震应急预案为龙头,相关部门、单位预案为补充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实行了预案备案制度、分级管理制度和修订制度;初步建立了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机制、工作机制和指挥技术平台,制订了地震应急三级响应启动条件和工作方案;增设了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机构,组建了市和部分县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初步建立了破坏性地震发生综合救援机制,分级、分类开展了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启动了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物资储备仓库建设。

  (四)地震救灾恢复能力得到提高

  建立了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强化了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了应急管理人员,开展了应急体系建设;加强了市、县区地震救灾能力建设,建立了灾后过渡性安置、疫情防治、治安管理等机制,落实救灾物资、资金储备,确保灾后灾民基本生活;加强了市、县区地震恢复能力建设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灾害现场清理保护和灾区救助救治、补偿安置、援助服务等机制建设。

  (五)防震减灾能力和工作力量得到加强

  防震减灾投入大幅度增加,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开展了石棉、天全综合能力试点县建设,特别是“5.12”以后各方面对防震减灾的重视、关注、投入前所未有,市、县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增强;不断充实调整防震减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市、县统一建立了保留行政管理职能、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正局级“防震减灾局”,市防震减灾局增设了“应急救援科”,成立了“雅安市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支队”和“雅安市地震台网中心”;市、县区专职防震减灾工作人员达到49人,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138人。

  (六)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问题

  由于经费、人力、责任和条件等原因,尤其是“5.12”地震的影响,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的执行存在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县城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建筑物和重大工程等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等项目尚未启动。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不高、地震前兆手段落后、执法管理能力不强、宣传教育形式单一、抗震性能有待提升、地震应急基础薄弱、救援体系有待完善、人才队伍迫切充实、经费投入仍需提高。

  二、地震和地震灾害形势

  雅安市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是四川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经过并交汇的复合部位,属川西强震区。全境为基本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其中石棉、宝兴及市境西部约40%左右面积为Ⅷ度区,地震活动比较活跃。中小地震频发,中强地震时有,受周边大地震影响,历史上遭受多次重大地震灾害,地震形势十分严峻,一直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特别是南西片区表现为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的活跃地带。北部天全-芦山-宝兴片区位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是我市地震活动性强、危险性大的又一地区。水电资源的开发,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又增添了我市地震形势的严峻性。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川西枢纽建设等,向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据史料不完全记载,我市历史上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4次。最近一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1970年2月24日芦山-大邑间6级地震。1989年6月9日石棉安顺-蟹螺5.3级地震以后,我市20年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近几年,我市几乎每年都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特别2008年“6.18”石棉4.4级地震,由于“5.12”地震影响的叠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受周边影响,我市遭受1786年6月1日泸定磨西7级等地震重创,尤其是“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我市遭受了历史上最重的地震灾害,加之“6.18”地震,我市直接经济损失147.6亿元,成为全省六大重灾市州之一,除荥经以外,7个县区成为国家、省级重灾县区,特别是汉源老县城成为Ⅷ度以上高烈度异常区,灾情十分严重。

  严峻的震情、灾情形势,和全面小康建设、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以及当前我市防震减灾能力水平,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提高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和水平。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为根本宗旨,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以防震减灾基础建设为主要抓手,依靠科技、法制和全社会的力量,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社会管理为中心,充分重视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全面防御。立足雅安震情形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根本需求,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以安全、稳定为前提,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促进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推动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共同发展。

  坚持社会管理。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的需要,坚持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科技,以依靠社会为基础,以动员社会为机制,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管理社会为手段,发挥政府引导、规范、监管、服务职能,努力拓宽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范围,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防震减灾的合力。

  坚持公共服务。地震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防震减灾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丰富公共服务内涵,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提升能力。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是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全面提升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应充分发挥地震科技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

  四、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实行“监测、预防、救助”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到2015年,全市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救灾恢复”四个能力明显增强,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五、主要任务

  (一)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和大型水电开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0.5级左右;力争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对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有指导作用的震后趋势判断。

  1、提高地震监测能力。依法逐步建立市、县两级地震监测台网;结合省上“川西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建设项目,在地震危险性强、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力争新增一批地震测震台,有效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新建地震烈度速报台,加密强震动观测台,推进我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强震动观测台网”和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大岗山电站等大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推动水库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台网建设,力争建立“川西水库台网――雅安终端”;建立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规范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及时为新闻宣传和社会提供服务;制定地震监测台站管理办法,明确机构性质,落实人员编制、经费;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落实地震监测台站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并纳入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

  2、加强震情跟踪分析和地震研究。在省上建设项目中力争新增一批流体、形变等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对现有前兆台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我市“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建立健全震情跟踪机制,完善震情跟踪措施,确保跟踪项目落实;加强地震分析研究,继续开展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地震分析,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测预报;制定完善地震活动趋势分析研究、地震前兆信息观测上报、地震三要素预测意见报告登记和备案程序等规章制度,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管理,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积极支持地震研究机构在我市开展地震研究工作。

  3、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基层地震宏观观测员的“三网三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落实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二)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基本弄清全市地震构造带和活动断层情况,作出地震风险综合评估;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建立完善城市社区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和农村有效防御地震灾害体系。

  1、大力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协助开展全市地震构造带探测,完成雅安城区活动断层探测、填图、危险性评价和县城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深入研究地震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地震风险综合评估;推进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国土利用、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等提供可靠依据。

  2、强化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要内容,纳入建设工程并联审批,加强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各类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发改、规建、交通、水务、国土、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要在各环节上从严把关;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和地震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将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纳入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民居地震保安工程,村镇、集镇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设施严格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按照省人大《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和相关政策,服务、引导农民修建抗震住宅,推进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建设;建立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新建工程按照高于当地房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各项措施,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3、做好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2012年前,各县区政府要组织水务、交通、规建等项目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完成水库、桥梁、房屋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做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三)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着眼于提高政府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实现10分钟左右市内及相关地震速报能力,20分钟内启动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1小时内启动应急行动、上报初步灾情、发布震情灾情信息;地震应急救援管理落实、预案完善、指挥健全、队伍保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

  1、提升地震应急工作水平。建立完善适应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工作需要的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完善地震应急工作和管理制度,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大幅度提高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完善以市、县区政府应急预案为龙头,防震减灾及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预案为补充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落实预案备案、督查和分级管理制度,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编制应急基本流程,做好随时应对防范地震灾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准备;2011年,全市完成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编修;建立雅安城区、县城和典型重大工程地震预警与处置系统。

  2、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应急工作需要的市、县区地震应急指挥平台、技术系统和救灾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数据信息共享;推进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建立地震灾害损失快速预评估系统。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市、县区地震紧急救援力量和支援保障体系。以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等现有队伍为依托,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和装备;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卫生、交通、通信、电力、矿山、水利、化工等相关行业专业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按照省上统一规划,市、县区集中防震减灾、民政、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等行业专家和人员,组建地震现场工作队;加强对各种救援力量培训和演练,逐步实施地震救援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地震灾害救援队预备役制度和志愿者制度。

  (四)地震救灾恢复能力建设

  震后4-6个小时内判定灾区范围、救援等级和行动方案,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3-5天内提出烈度等震线图和灾情初步评估结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迅速开展恢复重建。

  1、建立地震灾害调查评估机制。全面提升地震灾情获取和实时处理的技术能力,完善地震灾害损失调查方法和手段,建立防震减灾、财政、规建、民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机制,及时组织对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2、推进应急基础体系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避难场所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市、县区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应急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抗震救灾资金、物资,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加强救灾物资设备安全监管,完善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

  3、加强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地震应急救助补偿机制,分散地震灾害风险,提升抵御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强化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大震来临时救援有力、救治及时、救助到位。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切实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建立完善适应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机构和队伍,完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机制,制定切合实际的防震减灾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制度,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社会防震减灾行为的监督,规范全社会防震减灾活动,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

  市、县区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切实加强领导,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防震减灾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按照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要求,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体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三)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全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继续实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安全教育纲要,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完善宣传教育网络,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利用“5.12”、“7.28”、“12.4”、“三下乡”、科技周等时段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单位、进家庭”,全社会基本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法律意识;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建设,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防震减灾要会同宣传、教育、科技、依法治理等部门,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促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责任主体依法履行法律义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责任主体,每年要依法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计划,并报送防震减灾部门备案,年终要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报送;要会同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把防震减灾知识切实落实到国民素质教育、中小学安全教育、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中;要制定完善地震应急宣传预案,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新闻工作机构和新闻发言人、舆情监督管理制度,及时发布震情、灾情信息,做好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宣传报道,切实加强舆情监督与管理,建立快速响应、密切协调、分级处置地震突发事件的新闻工作机制,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舆情,及时处置各类异常,维护社会稳定。

  (四)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

  建立与当地震情形势相适应、与财力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财政保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稳定增长,企业、社会投入多元化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加大对地震多发区、高危险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财政要认真研究、分年安排防震减灾规划项目建设经费,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将相关项目纳入国家、省上项目中,多渠道、多方筹措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落实。

  (五)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按照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效能建设和与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机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所需人才,改善队伍结构,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建立科学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强化市、县区防震减灾工作部门行政管理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总结推广石棉、天全综合能力建设试点经验,积极推进其余县区开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雅安市防震减灾“十二五”拟建主要项目表见附件

 

                          

 

 

 

 

无障碍浏览 | 站点地图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2025 yjglj.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22593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930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14
联系电话: 0835-2223829
主办单位:雅安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