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雅安市应急管理局

政务微信
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地震灾害预防

来源:
发布日期:
浏览:
打印
        地震灾害预防,应当坚持工程性预防为主,工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1、抗震设防要求

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它是在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主要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表述。

按照《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工业和民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在工程建设时设立防御地震灾害的措施。抗震设防通常通过三个环节来达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进行抗震设计,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抗震措施,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上述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必须切实落实。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总的要求是,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小地震发生的频度高,要求小地震发生时其结构不受损坏。大地震发生的频度低,地震作用大,要求大地震发生时允许有所破坏但不倒塌。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地震区划与地震小区划

地震区划 是对国土按地震危险程度进行的区域划分,对不同的区域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鉴于全国地震区划图采用的是1400万的小比例尺,因此,它只能提供较大区域范围内地震危险性的平均估计,即设计基准期为50年的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001年前,我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采用的是“地震基本烈度”(《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随着科技进步和与国际接轨,2001年中国地震局编制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国家标准GB183062001发布实施。GB183062001是国家强制性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611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第1号修改单,作为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及今后该区域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依据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后,为了帮助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第2号修改单,作为灾区恢复重建以及今后该区域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依据。目前,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已经修改完毕,即将颁布使用。新一代区划图“抬高抗震水平是必然选择”。

地震小区划 是指在城市或大面积工程场区范围内,反映局部工程地震条件的地震破坏作用差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它表示小范围内和特定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地震动参数变化。地震小区划是城市和大面积工程场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防震减灾对策的依据,也是确定城市和工程场区内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的主要依据。小区划的比例尺通常为11万或15万。

尽管地震小区划与全国地震区划一样,都是为一般建设工程提供抗震设防要求,但地震小区划需要做的地震与地震地质调查要详细得多,反映的地震与地震地质资料要详尽得多,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要深入细致得多,从而得出可能发生地震破坏作用在城市或厂矿区域内的分布,分辨出地震破坏作用在这种小范围内的差异,并对地震断裂错动、滑坡、崩塌、地基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进行评价。

国家鼓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地震小区划图。

3、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在对具体建设工程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与地震地质条件环境评价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采用的风险水平,科学地给出一定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是为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我市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依据相关规定,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中单孔跨径≥150或多孔跨径总长≥1000米的桥梁、长度≥1000米的隧道;大、中城市铁路旅客候车室,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1万人次以上的汽车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地下中心站;国际或国内主要干线机场的航空站楼、航管楼、大型机库、通讯及供电建筑;重要旅游索道工程。

工业与民用建筑、公共设施 坚硬、中硬场地上80米以上,中软、软弱场地上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大跨度的影剧院、体育馆(中心)等建筑;市级首脑机关办公楼、医院大楼、自来水处理厂及输水、供水干线工程;各类大型工矿企业、大跨度厂房;研究、生产和存放剧毒、传染性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的建筑;研究、生产和存放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的建筑;全库容≥1亿立方米或坝高≥100米的尾矿坝;大型粮库、冷冻库。

水利电力 大中型水库、发电装机容量>5KW以上的水电站;单机容量≥30KW或规划容量≥80KW以上的火力发电厂;330KV500KV变电所,500KV线路大跨越塔;市级电力调度中心;大中型储水工程;位于城市上游Ⅰ级挡水建(构)筑物工程。

广播电视 中央、省级电视调频及广播发射塔建筑;发射总功率≥200KV的机房及天线支持物。

邮电通讯 大区中心,市级卫星地面通讯站、长途电信枢纽、移动通讯枢纽、终局容量≥5万门的市话局。

核设施 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核废料处理工程;核原料生产厂房和存放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场所。

石油化工 大中型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大中型输油(气)管道的站点与重要区段;3万立方米储油、10万立方米储气工程。

污水处理 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工程。

其它工程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及全国性标准、规范、规程等所规定的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工程业主要求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4、活动断裂探测

活动断裂又称活动断层,是第四纪以来(或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至今仍在活动的断层,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它是一种现代正在活动的构造,它与地震和地质灾害紧密相关,从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裂不仅是产生大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裂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其它区域。坐落在断层上的建筑物主要是因为断层错开而破坏,对于这样的破坏力不是一般的抗震设计能抗御的。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白鹿、汉旺等城镇建设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上,沿断裂产生数米地表位错,最大地震烈度达Ⅺ度,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开展活动断裂探测,弄清活动断裂分布,非常重要。城镇规划和建筑选址一定要避开活动断裂。

为了弄清我市主要活动断裂分布,2010年雅安市防震减灾局组织开展了《雅安市主要活动断裂调查与填图》项目,对市境内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鲜水河断裂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北段等主要活动断裂进行了调查,形成了雅安市1/25万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活动断裂1/5万地质图。项目查明了雅安市主要活动断裂的地理展布、延伸状况、产状要素、活动参数以及地震活动性,为新建工程及其基础设施避开活动断裂、已建在活动断裂上的重要建筑设施采取防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5、工程性防御措施

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目前施行的有关工程性防御措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规定有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第1号修改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四川省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归纳起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基本制度主要有: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进行抗震设防,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已经建成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必须贯穿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全过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县级以上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应当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有关项目审批部门不予批复、核准或者备案。

6、地震安全工程

1)农居地震安全工程 1979年以前,我国城乡房屋基本上未进行抗震设防,至今城乡仍然存在大量的未设防或设防标准较低、抗震性能差的老旧房屋。特别是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广大农民群众缺乏防震、抗震意识,自建房无基础、无圈梁、无构造柱比较普遍,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小震致灾,小震大灾”的情况严重。针对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薄弱的情况,2004年初我国18位院士提出了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建议,引起国务院及地震、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把它作为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立即在全国开始了农村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2006年国务院在新疆召开了现场会,2007年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技,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2010年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决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工作的领导,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防震减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在审批乡、村规划、农村村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宅基地,应当符合选址科学、抗震设防、防灾减灾的要求;应当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和推广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或民族风貌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农村村民对住宅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设计、施工人员的培训

乡村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建设抗震设防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选址要避开不利地段 如高坡陡坎、狭窄沟谷等,可避免山地灾害和地震引发的滚石、水灾、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袭击。

②处理好场地地基 场地要平坦、坚硬,地基要均匀、夯实。

③布局结构要科学合理 重视设计,式样简单,结构对称,整体性能好。

④保证施工质量 包括材料质量、混凝土质量、砌筑质量、构件连接质量等。

⑤搞好维修养护 防漏、防腐、防倾,如有这些情况发生要及时维修,不可长年失修。

通俗地说,农村建房要求位置好一点、场地硬一点、地基牢一点、式样简单点、连接紧一点、维修勤一点。

2)校舍安全工程 在全国范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目标:在全国城市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主要任务: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消除安全隐患。

校舍安全工程实行国务院统一领导,省级政府统一组织,市、县级政府负责实施,充分发挥专业部门作用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通过实施该项工程,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建成当地应急避难场所。

3)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特别要求 新的《防震减灾法》特别规定: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为此,2008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国家质量监督局发布实施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扩大了划入人员密集建筑的范围,提高了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能力。20094月,中国地震局下发了《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以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来确定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具体要求是:

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分区的,提高至0.05g;位于0.05g分区的,提高至0.10g;位于0.10g分区的,提高至0.15g;位于0.15g分区的,提高至0.20g;位于0.20g分区的,提高至0.30g;位于0.30g分区的,提高至0.40g;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等于0.40g分区的,不作调整。

7、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之外的依法防御地震灾害的活动,包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计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定地震应急预案、举办地震应急演练,加强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和调运机制等。

1)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尤其做好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实现我市防震减灾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它关系到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雅安的重要保障。许多震例证明,在地震灾害面前,中小学生是最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据调查和统计,地震伤亡人员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学生。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缺乏防震减灾常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防御能力不强,遇到地震惊慌失措,恐慌中竞相奔逃、相互拥挤导致摔倒踩伤。因此,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加强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切实提高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我市在2006年下半年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到2012年底,全市已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所、市级24所。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主要内容:开展“开学第一课”教育,利用开学传授防震减灾等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利用课外活动开设地震科普讲座,结合自然、地理课教学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开设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知识竞赛、科普夏令营等课外、校外科技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组织学生到地震台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和宣讲团作用,利用电视、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教育;开辟专版或专栏,刊登师生撰写的防震减灾科普文章,进行中小学生优秀科普文章评选,努力形成广大师生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良好氛围。

2)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 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让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入社区,融入家庭,全面提升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区地震灾害应急的能力和水平。我市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活动,到2012年底,我市已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8个、市级9个。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的主要内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地震常识、防震减灾知识和法规、应急避险措施、自救互救技能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和逃生避险演练。

主要形式和方法:利用宣传专栏、橱窗等阵地;举办讲座、召开院坝会、户主会等形式;利用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室,面向公众提供防震减灾科普图书、展板和挂图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规等相关内容的专题片;结合社区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辖区居民开展宣传教育,进行演练。

3)防震减灾素质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市民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2006年制定的《雅安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并组织实施了防震减灾素质工程,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干部培训、中小学科普教育、文明社区建设和“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

组织编印地方特色的防震减灾简明读本,发到基层学习宣传;在干部培训班开设防震减灾专题课、学校开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地震安全课;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家庭”和“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活动;部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建立了远程教育系统,部分县区建立了防震减灾素质教育终端,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地震信息和地震科普知识等相关内容;开通了雅安市和石棉、宝兴防震减灾信息网,初步建立了石棉、天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无障碍浏览 | 站点地图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2025 yjglj.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22593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930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14
联系电话: 0835-2223829
主办单位:雅安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