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应急管理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五防两保”工作部署要求,科学谋划、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防火、防地震和保安全等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提升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五防两保”工作开展。
从织密“防救链”入手,深入推进应急体系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应急准备,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建设。探索基层应急避险创新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41个常备安置点,设置上下铺铁架床床位数1483个,行军床等其他床位760个,最多可容纳安置3726人,配备救灾物资,完善供水、照明、通讯、消防、环卫、医疗急救等设施,全力保障应急避险需求,确保安置点发挥最大功效。同时,及时清理采购应急物资,“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做细应急物资台账,做到账物相符,目前已储备大米、食用油等物资220吨,配备四面体、帐篷等救灾物资4万余件、无线电通讯基站和电台 67套、对讲机358 台、卫星电话90余部,储备机械设备82台。二是强化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稳妥推进世行贷款石棉多灾害风险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依托北斗卫星、大数据、5G互联网等设备和技术,采取“固定设备监测自动导入+巡查人员流动检测录入”方式,收集处置65套辖区固定或移动设备气象、地质、水文等监测预警数据,目前该项目在主汛期前已上线试运行,充分发挥了监测预警作用,为强化各类灾害风险研判提供第一手资讯。三是完善“1+32+N”新预案编制体系。认真梳理应急管理法规政策,对行业领域所有专项应急预案进行清理,全面修订完善,结合新形势、新需要,充分体现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确保用得上、行得通。四是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目前,全县落实应急抢险救援专兼职队伍79支,人员2154余人;灾害信息员187人;县、乡、村、组四级包户责任人“五防两保”网格员867名,开展了救援队伍的技能知识培训32次,时刻保持备战状态,全面提升应急处突和服务群众能力水平。
从稳住“基本盘”入手,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是抓基础,层层压实责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着力构筑安全生产防范体系。始终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的原则,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二是抓监管,持续强化攻坚。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创新推出“安全管家”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集中开展重大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行动,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大排查力度。截至8月19日,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发现285条问题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工作,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期间,全县累计约谈企业4家,停产停业整顿7家,行政处罚10.4万余元。三是抓宣传,提升安全基础。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组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推动安全生产、生活知识进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农村,形成单位全面部署、企业全员发动、群众全力参与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共开展安全宣传活动56场,参与4525人次。制作各类安全宣传产品31部,开展灾害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演练282场,参与11067人次。
从筑好“防火墙”入手,抓紧抓实森林防灭火工作。
一是落实各级责任和重点人群。将责任压实到部门、乡镇(街道)、村组、个人,共签订1086份责任和承诺书;落实管控重点人群。梳理林区林缘“五类”人员,落实监护责任352人。建立健全专(兼)职巡山员制度,落实专(兼)职巡山员450余名,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划分管护区域204处,建立完善轮流挂牌值班制度,落实轮流挂牌值班点212处。二是加强建设扑火队伍。组建一支52人的森林专业扑火队伍,防火期集中驻防。建设森林火情视频监测系统一套,在全县20个点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设置2个语音卡口。三是持续抓好非防火期森林防灭火工作。积极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和“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抓好森林防灭火宣传,确保森林防灭火工作常抓不懈。
从提升“精预警”入手,加强地震监测预报。
一是进一步加快地震监测项目建设,完成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四川子项目石棉站点建设,增强了地震风险应对水平。二是定时检修台站,确保数据连续性。目前,石棉地震台记录连续率达到98%以上;网络通讯错误率控制在0.1%以内。三是预防为主,加强应急准备。完善《石棉县重特大地震防范应对准备工作方案》,做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准备,有效提升地震风险防范水平。